据国际在线此前报道,生态环境部有关负责人早前在北京表示,经过多年的努力,我国如期实现了固态废料进口清零的目标,发达国家将我国作为“垃圾场”的历史一去不复返。今年,将继续强化固态废料污染防治,深化巩固禁止“洋垃圾”入境改革成效。据了解,“洋垃圾”是一种俗称,泛指所有从国外进入中国的固态废料,包括废纸、废塑料、废五金等。随着我们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,全面禁止固态废料进口,对“洋垃圾”说不也成为了必然的选择。
事实上,不得不承认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中国确实充当了世界“洋垃圾处理厂”的角色。那些来自欧美的塑料、电子垃圾等,被源源不断地装进集装箱,运到中国。首先,洋垃圾中常含有很难来想象的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,比如重金属和塑料微粒,长期接收这些废弃物,无异于把我们的土壤、水源和空气质量拱手让给污染。与此同时,洋垃圾带来的不单单是对自然环境的危害,还有对人类健康的威胁,在垃圾处理过程中,经常会释放出有毒气体和有害液体。
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不能再以牺牲环境的代价去换取经济发展。我国从2017年开始,出台有关政策,逐年减少洋垃圾的进口数量,自2021年1月1日起,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。在中国的示范效应下,世界上众多发展中国家开始禁止进口洋垃圾,东南亚、非洲、南美的很多国家都纷纷出台相关措施。各国的禁令让很多洋垃圾出口国陷入困境,美国很快就遇到了“垃圾围城”的问题,不得不将垃圾暂时运往边境或是焚烧。
中国禁止进口洋垃圾的禁令犹如一场“海啸”,首先冲击了发达国家。在新西兰,塑料回收价格因洗发水瓶、外卖托盘等废旧塑料的涌入而暴跌75%。更广泛的影响是,大多数发达国家发现难以再从销售垃圾中获利,同时面临着垃圾堆积如山、处理困难的问题。美国甚至扬言要在世贸组织对中国提起诉讼。中国这一看似普通的禁令,在全世界内引发了广泛影响,触及了数亿人的日常生活和众多国家的既有政策。
我国禁止进口洋垃圾是为了环境保护,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,那些卖废船的外国人却上蹿下跳地提出了反对。要知道,中国进口这些废船可不便宜,西方国家将自己不要的废船卖给中国,破坏了中国的环境,还能赚取大量的利润。现在中国关上了进口废船的大门,他们相当于出现了上百亿美金的损失。也正因此,有15个自觉因此受到“损害”的国家,甚至专门找到了联合国,希望中国能收回成命,继续进口废船。显而易见,他们的努力是徒劳的。
据澎湃新闻报道,中国环保部部长此前就“禁止洋垃圾入境”等有关问题回答记者的提问,他表示,限制和禁止固态废料的进口,是中国政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,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治理,保障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安全的重大举措,也完全是中国政府应该享有的权利和应该尽到的责任。中央作出这一决定, 制定发布禁止洋垃圾入境,改革固态废料进口管理制度实施方案, 是很重要,非常必要,也完全是合理和正当的。
禁止“洋垃圾”入境、推进固态废料进口制度管理改革,是中国政府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、着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、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人民群众健康的一个重大举措,这也是中国政府根据国际法所享有的权利,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坚决支持。事实上,上世纪八十年代末,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《巴塞尔公约》已经充分确认,各个国家有权禁止外国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进入本国领土。各国有义务就近减量和处理各自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。